從低嘆塑膠到低碳塑膠-郭家倫副所長 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
114年5月14日,慈濟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綠色行銷課程舉辦「從低嘆塑膠到低碳塑膠」的講座,邀請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的郭家倫副所長分享塑膠產品達成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策略,郭副所長以太平洋trash island進行破題,這座島嶼是以許多垃圾所組成,這裡的垃圾多是由洋流而聚集在一起,其中多以塑膠廢棄物為主,而堆積起來的垃圾最後便成為了塑膠汙染。講師提到塑膠汙染的產生並不是偶然,根据研究2000年以後全球塑膠生產量逐年的暴漲,且以前的環保意識並不發達,導致對於塑膠的回收和運用不夠正確,最後讓汙染持續擴大。
那塑膠汙染為何是個問題呢,郭副所長分析塑膠製品因無法被完全分解,因此劣化後會產生出塑膠微粒,這些塑膠微粒藉由洋流的循環或是空氣流動而傳播,使得不管是在海洋、河流、高山甚至是你我吃的食物裡都會存在;當微塑膠進入人體並被吸收後,可能會造成身體的各種反應,如失智、癌症、憂鬱、細胞損傷等,這些都會造成人體不可回復的傷害。
郭副所長分享目前國際間正在研議解決塑膠困境的解方,那就是「全球塑膠公約」,以抑制快速成長的塑膠垃圾,實踐永續發展。目前全球塑膠公約議定主要朝向幾個方向:1.減少和替代塑膠製品: 從源頭減少污染;像是蔬果的包裝、洗髮的容器等盡量以精簡包裝為主,還有減少使用一次性的塑膠用品,因其屬於拋棄式的用品,使用的壽命過短,分解時間長且數量又多,導致分解速度跟不上丟棄的頻率,因此會造成大量的塑膠汙染。2.塑膠產品設計優化:提升再利用與回收性;減少塑膠材料使用,提高塑膠和塑膠製品的安全、耐久、可重複使用、可再填充、可修復和可翻新性。3.塑膠轉型循環經濟—增加回收塑料使用,減少污染;打造封閉性的循環經濟,先以傳統產業作為動脈、新興產業做為靜脈來去做塑膠的循環利用。4.修訂塑膠廢棄物管理法—訂定法案,鼓勵回收,減少塑膠廢棄物。
課程中講師也透過提問設計與各同學互動,經四二A的任緯華表示他認為利用玉米當作生質塑膠的原料是不太行的,原因是玉米做為經濟作物,與石化塑膠相比成本太高;而經四二A的劉名益提到木質纖維原料的取得的方式太難,主要在於台灣目前回收的人太少,無法提供原料。經四二A的潘明傑則觀察到目前台灣對於塑膠所課的稅太少,對以達到減量塑膠的成效過小,因多增加稅收金額,才能有嚇阻作用。透過這次的講座,讓同學們對於塑膠汙染以及塑膠產業如何能永續發展有更深的印象,不管是現今塑膠造成的危害、地球暖化的影響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這個世代需要去面對並去解決,這些知識都讓我們覺得難能可貴,同時也讓同學在未來遇到這些議題時能善加利用。
「經費來源: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
|
|
講師講解塑膠微粒的來源 |
講師介紹塑膠循環利用達到低碳 |
|
|
同學認真的去聆聽課程 |
講師介紹封閉性循環經濟 |
|
|
同學分享自身想法 |
|